第110章 张煌言(3 / 3)

张煌言为兵部侍郎、翰林院学士。张煌言此前本就和郑成功关系友善,自从隆武帝去世、鲁王放弃监国后双方又共同尊奉永历帝,于是经常联手作战,像是顺治十六年(1659)时他们就占领崇明,并互相配合攻取了瓜洲。

紧接着,张煌言设计亲率一支部队向南京方向佯攻,郑成功则趁机占领了镇江。然而,接下来张煌言提议直取南京,郑成功却没有采纳其意见。紧接着,张煌言向芜湖进发,并派出士兵四处招降,义军很快收复了四府、三州、二十四县,且在张煌言的约束下,其士卒所过之处与民秋毫无犯。

然而,此时张煌言却突然收到了郑成功兵败南京后放弃瓜洲、镇江撤回海上的消息。一时间,缺乏水上援助的张煌言陷入被清军援兵围困的危险处境。在占据绝对优势的清军的围剿下,张煌言屡战屡败,只得孤身逃亡,途中还不慎感染疟疾,在转战跋涉二千余里后才终于返回浙江沿海一带,并得到了郑成功的接应。

顺治十八年(1661),清廷为了彻底肃清沿海抗清势力而下令迁徙沿海居民以断绝义军获得粮饷的途径。同年,永历政权灭亡,郑成功则忙于收复台湾,拒绝了张煌言出兵闽南的提议。不久后,郑成功暴病而亡,张煌言则继续转战浙江沿海,其间多次拒绝清浙江总督赵廷臣的招降。

康熙三年(1664)六月,张煌言自知抗清无望,于是解散义军,从此隐居在位于今浙江舟山的悬山岛。七月,清军趁夜登岛将张煌言抓捕,两月后处死于杭州弼教坊。由于张煌言生前曾作诗道:“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他的外甥便将其葬在了和于氏墓、岳家祠同在西湖周边的南屏山荔枝峰下。也正因这一缘故,后人便将他与于谦、岳飞共同尊称为“西湖三杰”,以纪念他们的赤胆忠心。

和平解放大明三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