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了一声,脑子里还在想着刚才王浩的话。
排除一个错误答桉?
难道王院士是觉得我的分析不对?
怎么可能!
王院士也不知道具体情况,等完善了设备并激发出F射线,到时候,再看看谁才是对的!
……
现在的实验结果,代表着f射线以及关联的强湮灭力场技术,都将会迎来重大突破。
33.433%,也只是刚刚开始而已。
微米级颗粒性材料制造技术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他们所制造的颗粒性材料,颗粒的平均尺寸也只在100微米左右。
伴随着相关制造技术的提升,后续肯定能制造出精度更高的颗粒性材料,也就代表能激发更强的直流反重力场。
“不只是激发f射线,到时候,内部形成的湮灭力场薄层,强度都可能超过10倍率。”
“到时候,肯定会有一大堆的成果。”
“也许能发现更多的升阶元素?或者是其他发现……”
“……”
王浩对此非常的期待。
遗憾的是,真正进入到实验还需要等待,因为设备的完善需要时间。
他们进行的只是直流反重力实验,基础材料只是放在了位置上,想要进行下一步实验,就必须制造稳定的设备。
稳定的设备,才能够在内部激发微型核反应堆。
在完善设备之后,他们还需要在外层加装螺旋磁场,整个实验装置做下来就是一个不小的工程。
好在f射线的研究,获得了资源的重点倾斜。
不管是人员、设备、材料都是优先供给的,但想做好设备也需要超过两个月时间。
接下来就是f射线实验组的工作了。
王浩并不需要留在实验基地,他只需要等待设备完善,再过来参与F射线激发实验就可以了。
他回了西海大学。
本来是想休息一段时间,过一下轻松悠闲的生活,可还没有过上两天,就有个核工程研究所的小组找了过来。
小组带队的是王烨。
王烨负责核聚变论证研究的事务,带队找过来是和王浩谈一下‘氘氘反应的点火测试’问题。
核聚变项目论证可不是纸上谈兵。
科技部门审批了十亿经费,大部分都是用来做实验的,他们需要通过真实的实验来强化理论基础。
氘氘反应的点火测试就是很重要的实验。
这个实验是要测定具体多高的反应强度,能让氘氘反应自发的持续下去,而不会中途停止。
核工程研究所的小组接了项目。
汪百川就是项目的负责人,他并不是自己做的申请,而是王烨和汤建军商议后直接分配的。
原因很简单,有资格研究‘核聚变爆炸’的学者很少。
汪百川是其中出类拔萃的,他还真实参与过氢弹爆炸的实验,而大多数同领域的学者,都可以归在‘理论派’,根本就没有类似的经历。
一群人找到了王浩以后,王烨就对实验做了说明。
汪百川的性子有些急,他直接问道,“王院士,我们真能实现点火氘氘反应吗?”
氘氚反应,是主要的核聚变方式,也是氢弹的制造原理。
氘氘反应,则是一种氢核聚变,是太阳产能的主要方式之一,同时,点火要求非常的苛刻。
人类还没有实现过氘氘反应的点火。
从理论上来说,需要加热到十亿摄氏度,才能够让氘氘反应自发持续下去,也就是实现点火要求。
汪百川接到项目以后,都感到不可思议,他无法想象怎么样实现氘氘反应的点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