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三十三节 丰收(2 / 4)

,张越带着居延主要官员、将领,站在粟米田旁,看着数十名奴婢,恭身在田野之中。

镰刀挥的飞快,高大的粟杆纷纷倒下,然后收拢在一起,集中到一个类似木框的器物之前,由人捶打、脱粒。

这官田面积不大,也就三十五亩,又有数十奴婢同时收割,故而收割速度极快,不过两刻钟便基本收获完毕。

又过了半个时辰,连脱粒工作也基本完成。

立刻便有人取来秤砣,开始称重,张越带着官员们,静候在旁。

一个个数据,很快出笼。

“三百二十一斤……”

“二百七十八斤……”

“四百零一斤……”

一个个官吏高声报告着他们所称得的数据,而在张越跟前,一个年轻文官执笔记录着。

最终所有数字加在一起,三十五亩粟田,总计收获了两万两千四百余汉斤的粟米。

当然,目前还未晾晒、去皮,只能算是毛重。

即使如此,这个数字也依旧震撼人心!

因为平均下来,每亩粟田达到了六百四十汉斤左右的水平!

汉制一石约为百二十斤,换算下来,亩产已经超过了五石余。

这个记录是前所未有的!

甚至可以称得上神迹!

纵使晾晒、去杂除灰后,平均亩产恐怕也能有三四石。

而从前河西地区,亩产最高也不过两石半。

至于居延,亩产一石更是常事,能产两石已属难得!

所有人皆是欢喜鼓舞,兴奋不已的看着张越,然后屈身下拜:“君候治牧之术,天下无双,某等拜服!”

张越自知他们的潜台词,笑着道:“公等暂且稍安勿躁,待各地亩产之数上报吾再呈秉天子,为公等请功!”

众人听着欢喜不已,脸上的笑容与喜悦更是溢于言表。

没办法,这是天大的功劳!

哪怕大头都将是眼前这位鹰杨将军的。

可就算是漏下来的那些,也足够在场多数人升官进爵了。

而没几天,居延各地的粟米田就纷纷收获完成,并称重记录,然后进入晾晒阶段。

各种数据纷纷涌向黑城塞,报喜的使者官员,在道路上络绎不绝。

而居延军民,更是笑的合不拢嘴。

哪怕是夷狄奴婢,也跟着开心起来,因为他们知道,这样的好事出现了,汉朝官府必然有奖!

而在居延都尉官署,汇总起来的数据,让张越看着都是喜笑颜开。

居延五百里汉疆,辟有垦田接近万顷。

扣除掉菜地、只适合种植豆子的盐碱地以及官府圈起来用于种植棉花、桑麻、苜蓿草的经济、战略用地外,余下用于种植粟米的土地接近八十万亩。

八十万亩粟米田,亩产最低也达到了三石,最高的甚至突破了六石,平均下来,差不多有四石左右的亩产。

总产量超过了三百二十万石!

哪怕是晾晒后,至少也可以入库两百七十万石左右的粟米。

如今,居延军民加上奴婢,总人口大约三十万左右。

即使全部用青壮代替,以汉家青壮每月口粮一石的标准,如此多的粮食,也足够居延军民一岁之食!

换而言之,从此刻开始,居延实现了口粮自给自足!

而在往年,居延每岁需要从并州各郡甚至关中转输粮食一百万石以上,才能满足居延的基本需求。

而这一百万石粮食转输的成本,常常倍于此数。

更需要发动至少二十万以上的民夫来从事转运。

于是,大司农的盐铁收入,有起码一半是砸在了维系居延汉军的军事存在之上。

现在,居延汉军口粮可以自给自足了。

大司农